1935年7月,澧县遭受有史以来罕见的水灾。
7月3日,慈利、石门一带山崩水涌;7月4日晚,澧、澹、涔三水暴涨丈余;7月5日下午2时许,县城城垣突然倒塌,城内无寸土陆地下脚,民众扎排栖身,全城亡者三分之一。澧属堤垸十有九溃,田间颗粒无收,饿殍载道。
而反动政府正忙于“剿灭”各处红军,哪管灾民死活。纵然拨了一些救济粮款,也被克扣殆尽。澧县苏维埃政府一成立,抓住赶种秋荞、晚粟、萝卜、白菜的季节,安排基层苏维埃和工作队,帮助灾民组织种植,恢复生产。
同时,把没收的粮食、衣物等分给穷人,以渡眼前难关。洪水一时难以消退的低洼湖区,在如东永镇河、官垸码头等,搭起赈灾棚,解决逃荒灾民的吃饭问题。山丘区逃荒而来的灾民较多,县苏维埃政府便在王家厂、闸口及金山的杨家坪、洞市的申家冲、杨家坊的庹家河等地搭起赈灾棚,请灾民和穷人来吃饭。
西四区王家厂的老人王夕恒回忆说:“红军摆的是流水席,穷人吃了头餐还可以吃二餐,一共赈灾7天。”
南一区澧南荷花村的金义忠,受灾后家里靠只有十五岁的他砍柴度日。一天挑柴进城,红军要买他的柴,他挑柴来到伙房,过秤付钱后,红军见他衣衫褴褛,给他送了一件棉袄,金义忠对此终生难忘。
来源:《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》
编辑:胡玲
本文链接:http://wap.lxxww.com.cn/content/2021/07/15/966829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