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期
为您讲述
讲述| 匡林 · 制作|匡林
一九二七年除夕,澧水河畔。
鹅毛大雪将整个山川大地变成一片苍白。澧水岸边已经结上了一层薄冰。在澧水河堤临澧停弦渡段,一位二十多岁的年青人急速行进。他的全身都已积满了雪,像披着一床白花花的棉被,与雪皑皑的世界融为了一体。
这位年轻人,就是时任中共临澧党团混合特别支部的书记汪毅夫。
1922秋,19岁汪毅夫告别优越的家庭生活,远赴长沙,考入省立群法政专科学校学习。1925年,汪毅夫义无反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前几个月,他牵头组织成立了中共临澧党、团混合特别支部,准备发动马家湾暴动。因泄密,汪厚坤等部分暴动骨干被捕牺牲。这些天,他一直在外躲避敌人的追捕。今天大年三十,他想回家看看父母妻子。
父母亲望着回来的儿子,也不知说些什么,挺着大肚子的妻子,走到毅夫面前,望着他,眼睛里闪着泪花……
毅夫已经有3个年头没有在家过年了。在这除夕之夜,全家团圆终归是一大喜事。大家听毅夫讲亡国条约二十一条的耻辱;讲黄埔军校的学校生活;讲在程潜任军长、林伯渠任党代表的第六军里任营政治指导员的军营生活;又讲到了最近他在本地组织发动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。他越讲越有精神,大家也越听越有兴趣。这个除夕之夜的家庭集会也成了他为亲人宣讲革命的场所。
“娘!”就在这时,突然听到卧房内传出妻子的喊声。
妻子正躺在床上,头上冒着豆大的汗珠,嘴唇被咬得青紫,这分明是要生孩子了。
母亲连忙吩咐喊来接生婆。半个时辰,产房里便传来一阵“哇哇”的啼哭声。
母亲跑出产房,给在外面等候的爷爷报告:“老爷子,是个双胞胎,是两个儿子哦!”
一家人高兴地合不拢嘴,把早准备好的鞭炮点燃。在这大雪还在纷飞的除夕之夜,“呯呯”的鞭炮声告诉周边乡亲们,汪家又添了香火。
一阵忙碌过后,已是大年初一的凌晨,毅夫急促地说:“爹,妈,我得走了!”。
刚才还满是欢喜的氛围陡然凝固,一家人的心马上又吊到嗓子眼上,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还是老父亲沉得住气,对毅夫说:“这样吧!你是个读书人,你自己给两个孩子取个名字再走吧!”
“嗯!”毅夫应道。稍加思索,便脱口而出:“老大就叫‘出征’,他是在我开赴新的征程时来到这个世上的,就是送我出征。老二就叫‘荡平’,就是祝愿我此次出征,将荡平三座大山,消灭一切反动派,由人民当家作主人。”
父亲说:“好,你是孩子的爹,都依你的,就这样定了,大的叫‘出征’,小的叫‘荡平’。”
说完,毅夫走进房间,取出笔和纸,写下了四句诗:“大地福如春,志士国为家;胎儿落地夜,仗剑走天涯。”以此告别父母妻儿。
望向渐已衰老的父母,毅夫满含热泪,轻轻地说:“爹,妈,我走了,媳妇、孙儿就托付您了。自古忠孝不能两全,等革命胜利了,我再回来膝下尽孝!”
说罢,毅夫顶着斗篷,跨出门槛,昂首走进了这漫天大雪笼罩着的夜幕之中……
到达石门后,汪毅夫与袁任远、陈昌厚等一道,发动了震惊省垣的石门南乡暴动,创建了以太浮山为中心,纵横200多里的武装割据区域。后来,汪毅夫受组织派遣,到贺龙红四军工作,历任红四军宣传队长、红三军组织部长兼第二十九团政委等职务。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汪毅夫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,大大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,为湘鄂西苏区的反“围剿”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。革命先辈蹇先任回忆说:“汪毅夫不管分配什么任务,都能出色的完成,尤为擅长作思想政治工作和苏维埃政权建设,是贺龙的得力助手。”
今日主播
匡林
临澧县融媒体中心广播部主任,节目主持人,记者。常德市播音主持协会理事。
专家解析
中共临澧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
李 维 | Li Wei
革命烈士汪毅夫“仗剑走天涯”的故事,为我们昭示了革命先辈对党的无限忠诚、对初心使命的坚守担当,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,生动的诠释了共产党人舍小家、为大家的崇高革命情怀,是我们践初心、担使命的楷模。
来源:常德发布
编辑:胡玲
本文链接:http://wap.lxxww.com.cn/content/2021/06/17/95417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