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共六大精神在乡村传达,群众被发动起来,要求拿起武器捍卫土地革命成果。1930年,按中共鄂西特委扩大会议“发展游击战争”的决定,已经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相继建成游击武装。除1930年2月按段德昌指示建立的江左滨湖游击第十三大队外,当年还建有4支游击队。
2月,马溪乡碧溪村的覃茂廷在松滋曲尺河鹰子尖参加红军,当月奉命回乡组建碧溪游击队,自任队长。部队在县西北部湘鄂交界山区,坚持反“清乡”,割据红色区域,参与组建和巩固红色政权,部队发展到80人枪。
是年初,火连坡的张德茂,在松滋北茅洲参加红军。按红军安排,他回乡组建长茅岭游击队,自任队长。部队后在会师战役中配合红军作战。后与在县北部山区活动的多支武装一道,在火连坡、闸口、界岭、王家厂一带坚持游击战,部队发展到180人枪。曾任安乡省农运特派员、安乡县农协委员长的张鹤楼,政变后回家乡新洲潜伏。
是年春,湘西临时特委委员邹敬翰来澧,他安排张鹤楼在县芦柴山七里湖组建游击队。官垸、九垸一带的贫雇农、手工业者纷纷加入这支武装。队伍在县东部湖区打土豪湖霸,推动武装割据和红色政权建设,队伍发展到90多人。
11月初,红二军团攻打澧城。已经聚集起来的革命力量在卢界清、熊光辉的带领下,组建护国寺游击支队,共有100人枪,卢任支队长。队伍随红二军团转战澧县、石门,12月卢在激战中牺牲。从1927年8月至1930年底,全县共组建游击武装22支,共有2300多人,枪1500多支。
八七会议后,中共澧县县委组建军委会,加强了对队伍的指挥和管理。这些武装帮助组建党团组织,进行政治思想教育,制定铁的纪律等。队员多出身于贫苦家庭,听党指挥,敢于牺牲。驻扎休整时,广刷(贴)标语,帮群众干农活,救助贫困;群众则提供食宿,站岗放哨,传递情报。
战斗中,坚持分兵发动群众、集中应付敌人的原则,总结出“要打必胜、不胜不打”“攻敌弱点、袭敌后方”“敌强我躲、敌驻我扰、敌单我捕、敌痹我攻”等战术。游击武装扎根于群众之中,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中生存发展。
来源:《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》
编辑:胡玲
本文链接:http://wap.lxxww.com.cn/content/2021/06/11/9526617.html